今天,《人民日报》对武汉进行了全面报道。
作者:bat365在线平台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17 13:06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5页) 原标题:保护河流纯净水源,传承城市文化 近日,2025年“河流对话”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落下帷幕。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河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武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成为与会嘉宾议论纷纷的重要范例。 “微笑天使”江豚的频繁出现,证明长江生态系统正在不断改善。创意短视频《为长江演讲》让长江历史跨越文化壁垒广泛传播……武汉城市水共生史,保护洁净河水,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保护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 编辑 乘坐夜游长江,在江风中欣赏灯光秀。走东湖绿道,欣赏沿途的湖光山色。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武汉再次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它的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热门景区的魅力,更在于武汉生态系统和周边魅力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武汉始终围绕“水”字深入推进长江保护,推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为世界大江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更多经验和智慧。 “微笑天使”成为城市名片 一大早,几处裂痕长江香州市双流区的江面上出现了雷,数只江豚跃出水面,在空中形成一道银灰色的弧线。岸边,“长枪短管”的摄影师们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长江流域忻州双流地区是武汉首个通过科学技术监测方法确认的江豚聚居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豚项目工程师陈宇伟说。近年来,这里又发现了细小的江豚,最初也只是零星出现一两只。但现在有了c20。当地人也称双流海域为“江豚湾”。 江豚的栖息地状况可能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近年来,武汉市正在大力实施江豚回归江计划开展武汉江域水生生物和生态研究,持续有序推进江豚栖息江域建设、江豚文化园区建设、船舶限速试点等。 “微笑天使”频繁亮相江城,已成为武汉的闪亮名片。 改善长江生态系统是江豚回归武汉的关键因素。市生态局、武汉市环境局局长张朝晖表示,武汉市把恢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新双十行动”,继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长江武汉地区水质保持稳定良好,达到II类。 与此同时,武汉建立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覆盖全市长江武汉段等各地区河段水质生态补偿。到2024年,武汉地区及长江主要支流水质改善率预计达到100%。武汉还加强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水质良好的湖泊由13个增加到13个。Ⅴ类以下湖泊沼泽数量由年底的24个增加到2024年的51个,这是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Ⅴ类以下湖泊沼泽数量得到清理。 长期监测观测表明,江豚在长江武汉地区金口、天兴洲、双流三个水体形成固定种群。武汉市水产局还选定了7个地点进行无鳍鱼养殖。白沙洲、双流等江豚频繁出没的地方,利用前端检测设备进行24小时实时记录,并发布江豚活动照片。市民可以在“慢速直播”中看到江豚嬉戏。 工业遗产变身休闲空间 1956年黎明,当我进入武汉市武昌区武昌湾公园时,我看到一架旧塔吊改造成空中观测站。沿海走廊挤满了游客。许多游客聚集在露天舞台上观看“日落音乐会”,孩子们在有趣的健身房里玩耍。不远处的油条长江大桥在夜晚尤为壮观。 “这个公园是原武昌造船厂旧址的重建,主要包括路堤改造、路堤边坡加固和景观绿化,实属罕见。”黄建新 某建筑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武汉城建集团表示,武昌造船厂遗址是武汉现代工业文化的代表之一。团队对原有大型机器基地等工业遗迹进行清洗、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后,将其艺术性地融入景观中,满足市民环保旅游、休闲娱乐的多样化需求。 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020年以来,武汉市着手百里长江生态走廊建设,以“连点、破点、补空白、提升亮点”为重点,规划实施生态河岸、连通绿道、升级节点等重大工程,着力打造更具体验性的滨海空间。 杨泗港曾经是一个工业码头,现已改造成一个开放的亲水观景平台。生态汉口江沿岸的木栈道,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掌控场所……近日,江汉碧岛、吴川边大坝改造中两个重要“落脚点”成功开通,将武汉两条河流与四面生态海岸完全连接起来。 “目前,三环内已有82.89公里的连续生态海岸线和841.86万平方米的滨水空间,骑行、跑步爱好者可以沿着绿道前往三座城市,享受滨水体验。”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志兵表示,武汉市将按照“三环”综合建设理念,持续推进廊道建设。 “安全走廊、生态走廊、交通走廊、文化走廊、发展走廊”统筹防洪安全和生态建设。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结合条件,武汉市正在进一步推进公园和绿道建设,提质增效,努力打造“湿地花城”。 “‘十四五’期间,共改造各类公园443个,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24个,人均绿化公园面积达到15.03平方米,全市绿化道路总长度达到2426公里。” 武汉市林业园林局副局长郑忠明说,是的。 将文化背景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日,作为2025长江艺术文化季重点活动之一,“长河——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览在武汉盘龙城举办。 C终极遗产博物馆已经落成。展览汇集了长江沿线37个文博设施的160件文物,串联起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沈美成介绍,馆长团队将文物按照质地分为玉器、漆木、青铜器、金银器等五大类,陶瓷分为“琼州宁化”、“漆流光”和“编钟”。共有“灵异秀”、“浮光跳金”、“土火艺术”五个单元,让观众直观感受长江流域的文化差异、地域间的交流融合,了解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得益于便利的交通九省大道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武汉在发展过程中拥有了盘龙城遗址、万历茶道、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武钢工业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武汉不断提高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传承城市文脉,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城市更新,推动汉口历史街区、武昌古城等传统古迹提升,推动更高水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考古发掘力度加大,黄柏盘龙城遗址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推进长江武汉段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将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结合的新体制、新方法。 通过创新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戏曲、中国刺绣、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获得新生。生态观测点和“知音”游船剧场演出将携手打造长江沉浸式文化体验……“我们正在加强对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文化博物馆游、红色游等。武汉的文化博物馆设施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张建宇说, 现任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成功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周、2023年“锦绣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表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武汉共接待游客3462.95万人次,同比增长12.06%,旅游总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长16.35%。 原标题:湖北省、武汉市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珍视生态资产,积累发展效益。 近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河流对话活动中,江豚频频被与会专家提及。 五年来,江豚在长江沿岸的武汉城区出现了40余次,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投下了重要一票”。 《武汉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正处于转折点。连续五年保持二类水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晖说。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武汉多年来的努力。张朝晖说,近年来,武汉全面检查整治长江排污口1842个,搬迁沿江化工企业93家,清理各类码头390个,清理岸线50公里,完成新增造林11.94万亩,新建绿道48公里。打造生态滨海空间,全长80.7公里。 在生态修复方面,武汉有强人闭关自守的决心,也有取得长远成功的韧劲。 2017年,武汉市出台《水质评价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d《长江武汉断面生态补偿(论文)》,提出了城市跨区河段水质考核和生态补偿的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还在湖北省率先建立城市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联防联控新格局。”目前,已与陶城等8个城市签订了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并分别与鄂州市、黄冈市签订了长江、吉水、倒水、沙河主要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实现了全区生态补偿的全面覆盖。长江干流汉区。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全面协调山水林田湖泊草沙系统治理,必须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天、天、地”一体化保护体系。 夜幕降临,武汉经济开发区枫树路一栋楼顶发出一道绿光,刺穿黑暗的天空。 8分钟后,生成完整的大气图。 “这束光束是通过量子激光雷达发射的脉冲激光,可以探测大气中的颗粒物并收集信号。”武汉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分析监测室主任胡克说。 大气系统是复杂、不断变化的系统,难以监测,因为它们受到温度、湿度、压力和风速等许多变量的影响。以前,跟踪是手动完成的。 “每个人都有一台监控器,一一监控。巡检效率低,问题多”工业点。有时到达现场后空气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胡克说,这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周期太长,很难保证准确性。 技术的优势使空气监测变得简单而有效。胡克介绍,脉冲激光一次扫描覆盖半径可达6公里,可以在空中持续进行“CT”。所有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如道路灰尘、餐馆的废气、飞灰等,都无法逃脱这种射线的“火眼”。 除了空中监视外,武汉的生态保护手段基本实现了从“人力防御”到“科技防御”的跨越。正在构建由遥感卫星、小站和无人机组成的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探测网络。由视频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热图像识别和无人机正在沿海建设。水下建有24小时自动水质监测站。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水平,必须深入拓展治理链条,依靠制度和法治。 前段时间,武汉市江夏区法院对梁子湖渔业发布“湖泊保护令”,要求政府积极履行保护义务。这份“护湖令”是在一场冲突中诞生的。一个俱乐部曾租用渔场的部分水和沙来经营水上运动项目,但遭到当局取缔,并被迫拆除其在湖上建造的码头设施。俱乐部向江津地方法院对养鱼场提起诉讼,要求终止合同并退还剩余租金。 经过法官调解后至此,案件经双方当事人顺利调解结案。江津地方法院的一名官员表示:“考虑到渔民随后可能从事水租赁和其他造成水污染的活动,我们对他们发布了这项‘湖泊保护令’。” 近年来,武汉市两级法院建立了生态环境修复相关案件“四部分”(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专门审理格局,运用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技改扣除、垃圾填埋场恢复等方式作出促进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判决,构建了“从惩罚到恢复、从保护到修复”的环境资源审判模式。 事件发生后到恢复。”提前从部分到整体。 ” “我们还将考虑在环境资源诉讼中适用禁令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公众的预防作用“通过利益诉讼,在事件发生前通过司法途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武汉大众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研究到预防,武汉不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将绿色资源转化为资产。近期改造各类公园110个,全市主要街道覆盖率提高到88%,中心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3.4%,武昌区设立碳相关机构和企业260家。中丹灯大厦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类金融要素集聚。 原标题:三个将军村连接城市和九州 51个集装箱从安徽省安庆市经延安运抵湖北省武汉市阳逻国际港茨河.到了终点站,我们顺利转乘专线,乘坐“水上列车”到达香炉山站。随后,他们经中亚铁路前往哈萨克斯坦。今年8月,香炉山站正式成为湖北省中欧(中亚)第二大火车始发站。 “这趟列车是我第一次采用‘直接报关、无需中转、单票出海’的铁水联运模式。”火车进港,集装箱“移动”没有任何问题。香炉山站站长王宝红说。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连接东西南北。被誉为“九州大道”。近年来,武汉加快将交通区位优势转变为国内外双流通中心链接优势,继续迈向“九州大道”新时代。 东边,距离武汉市中心70多公里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停机坪,每天清晨都灯火通明。在精心排列的飞机下方,穿着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将货物卸到飞机上,将其运输到仓库,然后运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产品可以快速到达花湖,第二天就可以送到世界各地。”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首创的“空空联运”方式,将国际货物的通关和中转时间缩短至5小时。 “出口产品‘自动到站’实现二次发运,生鲜进口‘高速通道’支持运输过程中预通关,最快两小时就能出发。”鄂州机场货运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晨露介绍。 从武汉开始天河国际机场以客运为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货运为主,武汉着力打造“九州大道开放支点”,将航空“双中心”转变为“空中出口”。 “我们在运输保障方面做好了,让货流、物流展现出活力。国际运输更加流畅,客流更加密集,物流更加活跃”,成本更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何敏介绍,截至今年6月,花湖国际机场共开通货运航线100条,天河国际机场共开通客运航线210条。武汉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客运航线和货运网络。 除了调整水陆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硬联通”,武汉还在不断深化改革推动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体系“软互联”,加快转变为开放的内陆山区,加快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中德国际工业园,在武汉普秀工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拿着工具,将零件装入真空泵半成品中。组装好的真空泵产品一离开生产线,就被送到自动检测平台进行质量检验。 普旭集团武汉工厂于今年7月开始运营,一期占地70亩。 “从高效审批立项的那一刻起,到精准享受‘不用申请’政策红利,武汉为我们的政务服务‘全速’提供了保障。“这种开放的态度激励我们敢于冒险、主动投资。”武汉普旭集团公司任CEO吴飞表示,集团将总部设在武汉,并向全球拓展,使武汉成为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枢纽。 聚焦武汉、投资武汉、扎根武汉。外资企业高度重视良好的营商环境。向内看,武汉建立市级外企圆桌制度,及时回应外企关切。推出外企服务专家制度。对外全面引进投资创办公司“1050”标准,只需提交一次申请,0.5天即可完成,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向外看,武汉市针对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公布了《武汉市2025年跨境贸易促进计划》,从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支持国外市场发展、并降低跨境贸易成本。该公司正在为武汉打造数字化国际贸易平台,支持武汉企业从线上到线下的海外扩张。 一系列数据显示,武汉开放带来的辐射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武汉进出口总额21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3.6个百分点。 武汉市商务局局长于立军表示,展望“十五五”,我们将全面实施中心能力提升战略,着力构建多元畅通的全球贸易网络、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网络、协调一体的区域合作网络、互联互通的立体通道网络。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