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本报告系统梳理并展示了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果。其中,湖北省宜昌市妇联推动的“爱心妈妈”关爱贫困儿童、弃儿儿童活动,作为“维权友谊”领域的优秀范例,成功入选报告“创新实践篇章”。
这标志着宜昌市在探索基层托儿服务模式、保护儿童特殊权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得到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可,为全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宜昌经验”和“感动样本”。
全文如下:
让我们用爱为人们撑起一把温暖的雨伞贫困留守儿童。
——市妇联持续推进“慈母”夫妻关爱工程纪实
每年的11月20日,世界儿童节是一个为儿童而设、儿童全面参与的全球性节日。世界儿童日旨在提醒世界倾听儿童的声音,关心他们的权利,并特别关注最弱势和最弱势的儿童。近年来,宜昌市妇联充分利用职能优势,协调资源,优化服务,传递爱心,将“爱妈妈”夫妻关爱品牌活动推广得更深、更实。我们用爱心,为留守儿童、流离失所的孤儿、无依无靠的孩子等需要帮助的孩子撑起一把温暖的雨伞,筑起了爱的港湾。
真诚关怀和关注有需要的儿童
“胡妈妈带我看书、玩,明星给我定生日,当我生病时带我去医院。我很爱我的妈妈。”近日,吴家港区的麻烦女孩小宇(化名)笑着说,提到她的“慈爱妈妈”胡东。
女商人胡东成为小宇的婆婆后,不仅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还经常去看望他,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进度。她为一名受抚养的女孩提供产妇护理。男孩和她变得非常亲近。
“我觉得我们的母女友谊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不久前,胡东收到了小宇画的一本写真集。小玉在画中表达了生活中对胡东的喜爱和感激。
近年来,市各级妇联积极配合民政部门,通过家访方式一一排查弃婴和困难儿童情况s,确保数据准确、情况清晰。从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条件差、身心健康状况差、缺乏家庭照顾等方面区分儿童困难程度,分层识别需要匹配的困难弃儿。
在“亲爱的母亲招募”中,各级妇联通过分层动员和网络广告相结合的方式,招募专职和兼职的妇联领导、执委、妇女模范和社会支持人士。
市妇联还制作了《亲爱的母亲护理服务指导手册》和培训班,并通过讲座、研讨、专题交流等方式,在县市分步开展培训。我们根据留守儿童和家庭的需求,结合关爱妈妈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精准的一对一帮扶。一对一、多对一匹配,科学匹配,建立数字化匹配。这个数据库在“有需要的”孩子和“有能力的”母亲之间开辟了一条双向道路。
相聚寻找爱,传递大家的温暖和力量
今年夏天,与市妇联合作,举办了第三期留守困难儿童公益夏令营。来自各县市的60余位“爱心妈妈”代表和孩子夫妇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期间,孩子们和爱心妈妈们参观了三峡工程博物馆、三峡截流公园、红三线809军工基地、广汽川普奇生产车间等,接受了红色教育、综合科普体验实践,并与家人互动。
每年举办“彩虹行动”“暑期福利营”家庭文明创建活动“6月1日”、中秋节等活动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关爱困难儿童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他们与全国政协合作开展“一线会诊,共享创造儿童”关爱活动,将各级法院开放日与关爱母亲关爱活动结合起来,与宜昌三峡媒体中心合作探访五峰金星等地孤儿院,实现了弃儿梦想,引发社会关注。
同时,市妇联利用儿爱、家长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搭建支持母亲活动阵地,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我们将邀请支持者湖北国贸建筑集团、宜昌索菲亚定制家居公司等企业向市妇联“保护儿童”项目捐赠逾300万元公益物资。
为解决弃婴问题,市县妇联于2023年8月启动了“让爱回家,过夜”招募活动。共有 769 家公司参与,提供 4,132 个职位,雇用 684 名员工。
持续进步,以配对护理提高质量和效率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困难儿童的健康发展和生存环境始终受到社会各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数据显示,目前宜昌有儿童58万余人。保护被遗弃儿童、无人陪伴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权利爱护儿童,是我市创建儿童友好城市最根本、最重要的“友好”环节。 2021年起,宜昌市妇联启动“守护童年”关爱弃儿工程,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结对帮扶,关爱弃儿、散居孤儿、无依无靠的儿童。
市妇联利用“数字智慧妇联”平台,提供“一键直达”的调研、招募、匹配、展示。四年来,6262名“爱心妈妈”联合起来,共同关爱5784名弃儿。我照顾你了。
四年来,宜昌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关爱活动。 “爱从礼来”、“六生记合唱团”、“妈妈回来了”等“爱心妈妈”夫妇关爱品牌纷纷亮相。这些充满爱心的母亲的故事刘发英、徐玉华、杨德民以及市妇联关爱弃儿的做法,一直为市民所津津乐道,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关爱帮助困难儿童,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爱心‘心妈妈’夫妻关爱工程作为各级妇联的‘一把手’工程正在实施。今年,《宜昌市提高弃婴贫困儿童关爱服务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公布,该计划指出,该市将持续推动关爱服务更加精准化、规范化、有效化、可持续化,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