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展示柜中的文物让游客惊叹不已,但有些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它们的样子。游客用地图游览针叶林、山川,却有的无法想象祖国的广阔……这样的遗憾已经永远消失了:“触摸故宫珍宝”、“触摸”、“中国无障碍地图”、“无障碍世界地图”于10月13日在北京联合推出。这是我国首次出版中国无障碍地图、世界地图和国家文化遗产触觉书, 让我国1700万视障人士公平分享文明粮食,更好融入社会。 10月13日,《触摸故宫珍宝》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举行。用指尖就能触摸到清代拉杰的花枝、鸟羽。这本触觉书由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拍摄,提供家族文物的“影像”。近日,游客十年来首次在故宫博物院一睹“清明上河图”。如今,视障读者也可以通过这本画册,沉浸在北宋时期延江两岸的城市风貌和自然景观中。 “策划出版这两本触觉书籍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视障人士通过触觉阅读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对于“触摸故宫珍宝”和“感动”,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朱兵表示:视障人士常常因为失明或看不清楚而面临生活上的不便,而欣赏视觉艺术更是一种额外的奢侈。现有的传统盲文书籍,如大字版书籍、视障书籍、近年出现的触觉图画书等,仍然存在不足。在先进文化产品领域存在差距。故宫博物院与中国残联联合出版的两本无障碍触觉书籍,以纯文字、盲文和音频方式呈现文物。 “我们利用凹凸不平的点、线等改进设计,对文物的图案进行无障碍的艺术处理,让我们的视障朋友能够感受到文物的轮廓和细节。”朱兵说。玉器、瓷器、漆器、服饰、书法、绘画……10大类30项精心挑选的文物将在“触摸故宫宝藏”中栩栩如生。 “这是拥有1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对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送给各位朋友的一份珍贵礼物。”故宫博物院文创部项目处处长于凡表示。10月13日,《触摸》在故宫博物院启动。中国盲文图书馆。 《充满活力的彩虹桥》有部分盲文解释。一艘船正等待通过桥口,桥上桥下聚集了许多人,见证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新华社记者魏冠宇拍摄到了中国领土版公鸡的照片。这是健康人建立的图像识别。但对于盲人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看不到领土或公鸡。 “这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不平等,也是社会参与的障碍,”星球地图出版社社长郝干说。无障碍地图让视障人士“触摸”中国、“丈量”世界。借助盲文数字印刷技术,无障碍地图采用不同类型的凸起符号与盲文相结合。视障人士通过触摸线条、点、面的纹理符号,可以识别物体的轮廓和形状。中国和世界不同地区的位置关系,提高空间意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和世界的地理分布。 10月13日,《无障碍中国地图》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出版。新华社记者 魏冠宇 摄 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包国红全程参与了四本无障碍出版物的设计和制作,难掩苏的热情:“我们的初衷是满足视障读者多样化、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让视障人士能够 同样享受阅读。”享有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分享文明成果的权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他们文化之旅中遇到的障碍。 “你可以沿着这条路去除障碍。《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出版物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公约》将于2022年5月5日在我国生效。无障碍建筑法计划于2023年9月正式生效,国家将要求公开出版的书籍以无障碍格式提供。-我们明确建议您装备自己。一本以传统艺术为特色的触觉书,例如 像汉字、篆刻、书画,还有北京的中心建筑,都已经规划好了。将开发盲文图册、内容更详细的图册等配套产品……未来,将会有更多视觉上可理解的触觉书籍。我不擅长“触摸”美丽的中国。策划:陈芳 记者:魏冠宇 统筹:郭宝江、杨 伟瀚 苗晓阳 新华社 国内制作